全国服务热线:
Brand Corner

您的位置:魏巍关公铜像 > 品牌资讯 >

品牌资讯
关云关公铜像长的“义”

发布时间:2018-10-14 点击次数:

关云关公铜像长的“义”
 
关羽关云长,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,集“仁义礼智信”为一身:月下捧读《春秋》,是仁;华容道释曹操,是义;善待二位嫂嫂,是礼;水淹七军擒于禁,是智;千里走单骑,是信。如此形象,难得完美,世间极少。不仅儒道两家,连俗——也就是俗世生活,都把他当作偶像,甚至当作财神。因为符合道德提倡,关羽虽武不如吕布,智不及孔明,势逊于曹操,而且为“走麦城”的败将,却被各界捧成大神,算是修成正果,成为榜样。
 
  什么是榜样?因为稀罕,才成提倡。此所谓缺什么补什么。
  传统社会,以德治国,规矩甚多,除了“仁义礼智信”,还有“忠孝节义悌”。前者和后者,不可分。前者,是对士大夫而言,后者,是对普通百姓而言。后者,是前者的延伸:信于君为“忠”,信于兄弟为“悌”,信于朋友为“义”。百姓道德提倡,第一是“忠”,其次才是“孝”和“节”。“孝”是对晚辈而言,“节”是对女人而言,有特定的对象。普通民众,首当其冲的,是“忠”。“忠”君,即是爱国;家族呢,以“孝”为先,目的是延续宗法制度。至于社会的价值纽带,无论是士大夫也好,还是普通百姓也好,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——“义”。“义”其实是“忠”的延伸,关系相对平等,有一种内在的精神契约,意在个人与个人之间,不论尊卑贵贱,培养诚信。
  孔子提倡“仁”,有内向性,也有个体性,一般人难以把握,更难以做到。孔子说:不成功,便成仁。这一个“仁”,原指内在修为和完善,到了后来,意思却跟死亡接近,完全谬误了。可是“义”不一样,带有普及性,大家都懂,没受过教育的人也会明白——不就是“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,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”吗?“义”是一种承诺。刘、关、张桃园结义,这一个“兄弟之情”的契约,就是“义”。
  “义”让关羽忠于大哥刘备。刘备与曹操战败之后,远赴河北投奔了袁绍。在小沛的关羽无奈何投降了曹操,曹操以三日一小宴、五日一大宴大礼对待关羽,却仍然收买不了他。当关羽得知刘备的消息后,千里走单骑,过五关斩六将去找刘备。“义”就是一诺千金,就是忠诚。
  “义”还是知恩图报。《三国演义》中说曹操赤壁兵败走华容道,人困马乏,一点战斗力都没有。守这一条道的,就是关云长。关云长带着五百刀斧手一字排开,曹操只好亲自上前求情。关云长不忍心看到曹操如此落魄,示意队伍让开一条路,让曹操及部将走人。华容道的故事,重在一个“义”字。
  “义”不光是关羽。刘备“三顾茅庐”请到了诸葛亮,诸葛亮鞠躬尽瘁、死而后已,是君臣之间的“忠”,也是兄弟之间的“义”。关羽被东吴吕蒙擒杀后,刘备拼命要征吴,结果被陆逊“火烧连营八百里”,气急败坏而死,也是一个“义”。刘备不知道以蜀国的力量,长途远征东吴很难取胜吗?情义之下,他只能硬着头皮不计后果了。
  魏蜀吴三国中,刘备其实是最不容易的。曹操是当朝宰相,有实力有谋略,兵多将广;孙权有江东之地,有地盘和人才。刘备呢,除了一个“莫须有”的皇叔身份,其实什么都没有。刘备的优势在哪里?靠的是有信有义,一诺千金。刘备“三顾茅庐”,是一种文化教养,很少执政者有这样的教养,求贤若渴到如此地步。这种诚心,曹操没有,孙权也没有。刘备,是一个真君子,不是一个“伪君子”。
 
  “义”是中国民间最推崇的。《三国演义》“演”什么?“演”的是一个“义”字;“梁山聚义”聚什么?聚的也是一个“义”字。孙悟空西天取经,虽然头上戴着金箍咒,可是师徒之间的情义,还是最重要的。
  相对于坦荡的“义”,“忠”其实有勉强成分,老百姓不得不忠;“孝”呢,除了维持宗法秩序之外,还有阴谋成分——皇权大力提倡“孝”,其实是把养老负担,全部推给了个人,朝廷全撇清了。中国人讲“义”,主要有两层意思,一是“义气”,要够处,够哥们,投桃报李,两肋插刀;第二呢,就是诚信、守诺。中国古代的商人,一般都在店堂里摆一个关公像,手执一把大刀。为什么要拜关公?因为关公象征“义”,讲诚信、守诺言。商人与商人之间交易,拿别人的货,就必须给钱;承诺别人的事情,必须兑现。崇拜关羽,意在以诚信的榜样力量,来规范商业行为。关羽还有驱鬼逐邪的作用,你不守信用,关老爷会用青龙偃月刀劈死你!正是这样的连带和延伸,关羽这个本来跟商业八杆子打不着的形象,成为了商人的保护神。
  明之后,北方商人崇拜关羽;南方商人呢,崇敬朱熹。朱熹如何跟商人扯上了关系?因为朱熹讲“理”,讲规则。商业活动,应该是一种讲规则的活动。
  做生意,讲理比讲义有进步,“理”接近于道,是商业规律,相对客观;“义”相对情感化,比较主观。就商业而言,“理”的层次,比“义”的层次高。讲诚信,还是在第一层次;讲理,有提升。
  “义”有扁平化、概念化、情感化和简单化的意味。如果了解关云长的生平,就发现很多事情并不像戏剧和话本所说的那么简单。以关云长与曹操的关系为例,《三国志·关羽传》提及:曹操和刘备围吕布于下邳之时,关羽曾写信要求曹操,如果攻下下邳,请将吕布部将秦宜禄的妻子许配给自己。曹操先是答应了,后来没有兑现。为什么?因为那个女子太漂亮了,曹操舍不得给关羽,把她据为己有!这一件事,会不会让关羽心生不满,会不会给关羽的行为带来影响?完全是可能的。
  “义”是一种简单的情感,经不起仔细推敲,哲学意义是非理性、非客观的,因而是层次不高的。桃园三结义,刘关张三人成为了兄弟。三个人的关系,变成了利益共同体的关系,变成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关系。这样的“义”,表面是情义,骨子里是利益的捆绑。当“义”缺乏是非标准和道德标准时,很容易被利用造成危险——人捆绑在一起走夜路,只要一个人摔倒,其他人都会接二连三地摔倒。
  就“义”而言,古往今来,有几人有好下场呢?鲁迅《故事新编·铸剑》里,少年称人为“义士”,那人严冷地说:“孩子,你不要提这些受了污辱的名称。仗义,同情,先前曾经干净过,现在却都成了放鬼债的资本。”《三国演义》中,曹操到处“放鬼债”,刘备也是到处“放鬼债”。《水浒》中,宋江更是“放鬼债”的高手,结果让李逵、武松、鲁智深、花荣等落入死无葬身之地。
  古代社会,对“义”也有警惕。俗话说:“少不读《水浒》,老不看《三国》”。少年时为什么不读《水浒》?因为血气方刚,特别冲动,容易上当受骗。《水浒》诸人,都是在所谓“义气”的原则下,杀人放火越货。少年时没有辨别能力,很容易意气用事,容易学坏,必须“劝诫”。“老不读《三国》”呢,因为《三国演义》崇尚权谋勾心斗角,对于一个沧桑阅尽的老者来说,是非成败转头空,古今多少事,都付笑谈中。
  《西游记》,似乎是例外,师徒四人,包括白马,有义气的成分,也有想求“真经”的成分。有共同的目标追求,有提升过的价值观,最终修成了正果。
  人是要讲“义”气的,不过这一个“义”,应该代表一种原则、理想和追求,与真、善、美相连,超越功利。就像伯牙、钟子期相遇,让他们惺惺相惜的,唯有“高山流水”。
夏县魏巍铜工艺研讨所是一家专业规划制造大型青关公像、世博关公、青铜关公铜关公、关公铜像及各种青铜旅游产品的文明工业公司.青铜关公制造工艺先进,铜关公形象逼真,关公铜像价格优惠,一直以来都遭到客户的喜欢,欢迎新老客户来电咨询:13753917633
 
下一篇:新时代的关公铜像文化 上一篇:《三国志》中,关羽为何独享“威震华夏”之美誉?